无错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大明之疯了吧老朱忽悠我造反在线阅读 - 第三十一章 实干兴邦

第三十一章 实干兴邦

    哪怕练子宁还要嘴硬,朱英也有很多种方法反驳八股文。

    光现在想到的就有九种。

    没办法,自己可是有系统的人儿。

    虽然这杂交水稻是系统抽的,但影响他找专业的理论知识来反驳么?

    不影响。

    一旁的徐辉祖早已瞪大了双眼,拿着稗草和稻穗看来看去。

    而朱元璋早已喘着粗气了。

    大明洪武朝二十五年了,科举有七届之久,但朝堂里的文臣使起来总是不得劲。

    贪赃枉法明哲保身的不胜枚举。

    原来是岔在这里。

    一开始的路子就错了。

    他老朱农民出身,对于这些文人学士,自然是推崇追捧的,历届科举都由翰林院,太师和六部尚书共同拟定。

    对于六部需要的进士,他都会让六部列出题目进行殿试。

    一如练子宁在兴国民策上颇有见解,这才授他到翰林院深造,随后转为工部任侍郎一职。

    本以为这样能人尽其才,悉用其力,大明将会日益兴盛,远迈神州其他盛世王朝。

    可没想到现在听了朱英这寥寥数语,他便明白,他想错了。

    科举从根源上就弄错了。

    原以为朱英看不上科举是借口,不然不会想法子改户籍。

    现在看来,是他错怪朱英了,大明科举办成这样,天下的读书人,还有朝堂的清流都满意了。

    但百姓不满意,他老朱不满意,朱英自然也不会满意。

    只不过没人敢说,也没人敢论,就是他朱元璋也不行。

    也只有朱英现在捅破这层窗户纸。

    练子宁涨红了脸,想了无数办法,可驳不到朱英的论据。

    毕竟这稻种是实打实的放在面前,他也知道这是何等的功绩,若是能在圣上的推广下,不出三年,大明将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丰产。

    那朱英的名字,注定是震古烁今,这时代的读书人,都会被他压一头。

    但要不说,他还是读书人么?

    “公子所言,乃天地至理,万事万物皆有其缘法,这乃数千年前上古先贤便有的至理,三皇五帝,有神农尝百草,方有天下食粮,有黄帝内经,才有医术,嫘祖织蚕丝,方有今日衣冠之华美。”

    “我等生于天地之间,若不研读经书要义,岂能知人理,敛其华!公子今日能研究出这丰产稻种,不也是在历代无数的经学讲义中悟出来的么?”

    好家伙,朱英没想到碰到了起源论的高手了。

    杂交水稻这东西,说白了要有深厚学识功底是不错,但更多是需要实践操作。

    靠现今大明的知识储备,能整明白这些?

    但朱英没心情跟练子宁掰扯了,毕竟是老黄在朝中好友,不能得罪。

    所以朱英只是淡淡一笑道:“神州千百年,流传至今的典藏书籍自然是极好的,但我就说一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朱元璋坐在一旁,再也无法安稳的靠着椅子上,坐直了腰身,嘴里念叨着这句话,越念越觉得有道理。

    他为大明皇帝,坐拥神州社稷,世间仅有一人能明白他初心未改。

    他朱元璋,不,他朱重八,自幼家贫,贪官污吏鱼肉百姓,更是为了征收粮税活活逼死了父母,众多兄长也被饿死。

    年幼的他就生出一个愿望。

    他要吃饱穿暖家庭美满。

    有了这愿望,之后人世间如此多的苦难都没毁了他的心志。

    压迫的久了,连出家人都养不起闲人,走投无路只能参加红巾军造反,等造反念头通达后,他内心那个愿望更加强烈。

    等他掌控了天下,也是这愿望,让他对贪墨之风下雷霆手段,对黎民百姓千般好万般好。

    因为他就是一个农民,最底层的农民。

    他的愿望就是天下百姓最朴实的愿望,吃饱穿暖家庭美满。

    但等他真的做了大明皇帝后,他心思更大了,要大明的百姓,都跟他一样,吃饱穿暖家庭美满。

    可已经过了二十五年了,他还是没有做到。

    他的这个初心,只有儿子朱标知道,但儿子没了。

    他这大半年在夜深的时候都会痛哭流涕,不仅仅是哭老天不怜爱他老朱,也哭那懂的初心的儿子没了,更是哭他的愿景,可能终其一生都不能实现了。

    每日临朝听奏,他现在只能迷茫的回答,哪怕众臣工说的方法不对,也只能听了。

    毕竟治理大明,还得倚仗他们。

    他虽然不满,但反驳不了,谁让咱只是个农民,书读的没你们多。

    爱读书人么?爱,毕竟他自个读书少是缺点,得敬重读书人,亲近他们。

    恨读书人么?也恨,读书人果然花花心思多,能诓他误他。

    他朱元璋就不明白了,一起为大明社稷做点事,怎么就那么难。

    现在他懂了。

    朝堂上一群嚷嚷着即食君禄,为君分忧的朝廷命官,似乎除了嚷嚷,没其他的了。

    没实干,就不懂何为民之根本,就无法创造兴盛的大明。

    找到了结症,可如何操作,朱元璋现在又迷茫起来,看到朱英在收拾碗筷,心中一片疑云,想问问朱英如何实行这实干的对策,略微思考后,他只能微微摇头。

    算了,不合适。

    看着压弯枝头的稻穗,他内心一阵莫名的急躁。

    就差一环,若是那玉佩是雄英带进棺材的那块,那朱英身份就是板上钉钉。

    他不用命人打开皇陵,惊扰刚葬在里面的标儿。

    而朱英,也能自证他就是大明皇长孙朱雄英。

    那大明社稷终归会交在雄英手里。

    也只有这一切确立下来,他老朱才能动刀子。

    杀读书人,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事情。

    秦始皇的前车之鉴在前,历代帝王都不会把读书人得罪死。

    可他朱元璋不怕,只要雄英能确立官僚实干的体系,那大明后世,将会迎来何等的盛世。

    “走了,别发呆了!”

    就在朱元璋思考如何破局时,朱英不合时宜的催促了一声。

    “啊,现在就回去了?”

    “不回去留在这过夜么,今天收的本就不多,放田里不影响。”

    朱元璋不满道:“那怎么行,这粮种,每一刻都弥足珍贵!”

    “那你现在赶回去面呈皇上,我估计会有官吏连夜来采收的,反正现在这东西不属于我了,这事情我都懒得操心。”

    朱元璋一愣一愣的,只能跟着朱英离开。

    不同于来时的心情,现在一行人除了朱英,各自内心都是心思百转。

    徐辉祖不懂其中门道,念头只有回去劝自家妹子,改日找机会让朱英兄弟见见。

    练子宁则是想着空谈误国一事。

    他才思敏捷,能迅速感受到这寥寥数语对圣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他嘴上不服,读书人的赤子之心不可辱,但内心又如何不折服于朱英。

    望远镜这东西,用在军务之中是何等之分量?

    这丰产的粮种,对于大明社稷,又是何等重的分量?

    他怎能不服,但风骨告诉他,原则,很重要,得找机会跟圣上好好聊聊,朱英此子,乃大明社稷不可或缺的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