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大明之疯了吧老朱忽悠我造反在线阅读 - 第一百零六章 中华尚武之志

第一百零六章 中华尚武之志

    应天府的雨还在下,随着深秋到来,在朦胧的清晨中,有寒意沁人肺腑。

    朱元璋已经在四更天起身,此刻穿戴好龙袍用过早膳,就待静安大总管引来仪仗前往奉天殿开始今日的朝会。

    三日斋戒,重阳大祭,已经积压下了诸多的政务。

    特别是蓝玉下狱,这几日看似没有引起风波,但京师之中却是暗流涌动。

    伴随着一声钟鸣,朱元璋起身进入御驾,宫门之外,文武百官也纷纷下了车乘,不顾细雨冰寒,一同前往奉天殿。

    伴随着殿外群鹤呜鸣,钟鼎声响彻皇城。

    文武百官入殿,朱元璋大步走到龙椅前,端坐其上。

    礼仪流程之后,便开始今日的奏疏递呈。

    “燕王朱棣已率军抵达锦州,与辽东总兵杜谦汇合,然穆察帖木儿袭扰犯边之后便退入赤峰,只留有小股骑兵袭扰边地百姓。”

    “据杜谦所报,辽东地方也有各地土司部族受北元招揽,有各自卫所,建州三卫最为骁勇,最近也与北元频繁走动,杜谦呈奏言明,恐辽东各部被北元整合,到时候锦州关外又会形成一道极其强大的边蛮,顺天府难得安宁。”

    朱元璋点点头,“咱听说大同府要整军以备冬日侵袭,前日刚递上奏报,要钱要粮,大同府尚且如此,那道了冬日,从大同府往东河北张家口一带都会有北元袭扰,若是辽东再成一股边患,那幽云十六州又将危如累卵了。”

    “赵勉,你身为兵部尚书,对辽东形势有何等判断?”

    朝堂上,兵部尚书赵勉出列,躬身答道:“距杜谦上报,辽东之地苦寒不弱北元之地,番民不知礼仪教化,只留凶悍之气,若国朝能资以钱粮,定能让这化外之民感召天恩,诚心归附!”

    “就这?”朱元璋皱着眉头,从怀里摸出一个盒子,随后取出眼镜戴上。

    殿内一众人都不明白圣上在脸上挂两块琉璃作甚,倒是朱元璋看清的殿内的群臣,连几个人面上的小动作都尽收眼底。

    这一刻看什么都感觉无比的清晰,他仿佛觉得这玩意能看透人心一般。

    “张澄,你身为左都御史,你觉得杜总兵这计较如何?”

    “臣也觉得安抚为重,只需稳住辽东各部,待朝廷解决了北元之患,再征辽东为最佳。”

    “程虞,你吏部觉得此举如何?”

    “臣也觉得此举可行,适当安抚,再以天威震慑,辽东不足为患。”

    “卓敬,你说说!”

    ……

    朝堂之上,朱元璋点了一个又一个文臣的说辞,无非都是以安抚辽东为最佳选择。

    明眼人大多看出来,皇爷今天是在等一个出头鸟了。

    辽东地方都算不上战事,仅仅一些边关之地遭遇袭扰,若用兵,就得让国朝大动干戈驰援辽东和燕王。

    现在这个时节打仗,若是北元得知顺天府空虚,定然会乘机而入,燕王就要首尾难以相顾,唯一的出路就是派人去指挥作战。

    可如今国朝能征善战的人,现在正关在大牢之中呢。

    若是这个时候不长眼说开战,那不是要引出蓝玉对国朝的重要性,那他们早先的规划就彻底打了水漂。

    一旦蓝玉复用,那对国朝现如今的局面又回到了原点,所以大家都统一口径,这仗不能打。

    权谋一术,他们是能玩明白的。

    “看来是都不愿意打仗啊!”朱元璋无奈的叹息一声。

    便在此时,黄子澄走了出来,躬身启奏,“圣上,如今罕东未平,湖北又有流民起义,加之今年开封府水患还需安抚,海境延线倭寇诛之不绝,若再启辽东战事,国库岂能耗得住!”

    黄子澄开口了,朱允炆也只能站出来,柔弱的声音在殿内响起。

    “皇爷爷,今年各地都有不平,昨日陕西布政使也有传报,西番各地也遭北元裹挟,渐渐合成一部,恐不日便会犯境,孙儿以为先安抚辽东化外,让四叔的部下驰援二叔才是上策。”

    “你也这样认为?”

    朱元璋略显惊讶的看着朱允炆,现在一副眼镜戴着,允炆这孩子看起来倒是愈发稚嫩了,说的话看似有理,实则与一帮文臣是同一个路数。

    “民本为重!”

    朱允炆只能这样回答。

    朱元璋长叹一声,要是以往他倒觉得朱允炆这话没错,各地都有一堆破事,若是大举征伐,百姓又要遭受增税之苦,毕竟要养那么大的军队,还要服徭役,重压之下,民变就是早晚的事。

    就拿最近的湖北流民一事,还不是开封水患,湖北布政司征收粮草驰援开封,以至于这鱼米之乡多出许多不抗重负的流民。

    民本固位重要,但国有忧患,分忧一事难明,不见其害便只思其轻,大谬。

    可这朝堂之上,为了争权夺利,又有谁能将一国之魂铭记在心呢?

    朱元璋缓缓起身,手上拿着一个奏折。

    “咱早上的时候收到了一封奏疏!”

    朱元璋拿着奏疏从台后走上台前,目光扫视过一朝臣工,一字一句道:“这奏疏,乃信国公汤和奏报!”

    “咱给你们念念!”

    朱允炆猛然抬头,看向此刻站在鸾台上的朱元璋,以往都是他来宣读奏疏,今日皇爷爷居然要亲自念了,还是汤和的,难不成跟那人有关联?

    朝堂之上,一众臣工都呼吸一滞,汤和怎么又行了,是何等重要的文章,居然要圣上亲自念给他们听。

    朱元璋以前是眼神逐渐不好,为了培养朱允炆,索性让他宣读了。

    可此刻拿着这份奏疏,他感觉朱允炆有点不配念了。

    “汤和启奏!”

    “蒙达天听,喜不自胜,我汤和,自幼家贫,累受欺辱,蒙元横征暴敛,官吏狠如豺豹,民生聊苦,惨绝人寰之事不绝于耳目。”

    “本为微末之人,何其痛哉为受其苦,若命在旦夕,而豺狼之恶又至,忍所不能忍,再退一步何如?有死而已!”

    “即为死,大丈夫生于世,不报父母姊妹戕害之仇,不了心中热血,何甘死哉?”

    “臣遂顺达天意,蒙圣主英明,天命垂青,南征北战,终成一世之功业,光耀门楣,蒙荫子嗣,然臣既有今日之福泽,即食君禄便思臣职。”

    “某一介匹夫,尚知退让乃世说之中庸,让一步之退,豺狼便进之一步,于六国之与秦,今日割十城,明日割一地,然秦军又至,何日无其忧?”

    “昔有宋岁币称臣以安边地,经年累月,难避覆亡之祸,致使神州苍生遭受百年祸患,我等祖辈遭此苦难,可望后世之子嗣再累其难乎?”

    “宋之覆亡,何也,盖宋祖得位不正,杯酒释兵权,佳话美名传,然军中无能将,防武备之祸甚于川,又使后代断了承序,一国之魂更替,经年累月,终使神州沦陷。”

    “我大明,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圣上得位之正,古往今来何曾有之?望陛下念国朝初始,不可忘天下群寇虎视眈眈,失我中华尚武之志,若有战,那便战,战之必胜。”

    “我华夏千古传承武备之神威,必是我汉家儿郎平定四方,功名利禄如云烟,洪武之志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