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我在三国当霸主在线阅读 - 第154章 处境艰难

第154章 处境艰难

    夜深人静,徐州城外,曹军大营。

    中军大帐中灯火通明,曹操身穿麻衣孝服,坐在主位上轻轻揉捏着眉心,尽显疲惫之色,而且形容也是清减不少,在曹操面前的桌案上,还摆着一封半掩的文书,看来是刚刚翻阅过的。

    “曹老太公不幸过世,主公还需节哀,况且此时战事未歇,尚有主公用心之处,还请主公莫要太过操劳,保重身体为上!”

    荀攸从营帐外走了进来,手里还端着一碗安神定志的汤药,放在曹操面前温声劝慰道,跟着荀攸一同而来的,还有程昱曹仁夏侯惇等心腹谋士与武将,俱是白衣丧服,以示哀悼曹嵩之意。

    “有劳公达先生了,操自有分寸。”曹操伸手从荀攸手中接过汤药一饮而尽,随即便将桌案上的文书递给荀攸说道:“公达先生且看一看这封文书吧,没想到袁术如此不当人子,选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老夫早晚必雪此恨!”

    荀攸闻言不由得微微皱眉,待看到文书的内容之后不由得吃了一惊,随即便将文书传给了程昱等人,众人依次看过之后无不是露出一抹震惊,终于明白曹操说出如此狠话的原因所在了。

    原来袁术见曹操进兵徐州,竟然也想掺和进来,如今已经派麾下大将纪灵驻扎在徐州与豫州的交界之处,意思很明显,一旦曹军得胜,纪灵趁势杀入徐州,跟曹操争夺城池,而若是曹军败了,那纪灵的兵马就会点头冲入豫州的谯郡,占领曹操的老家,而后北上兖州,将曹操的地盘一举吞入腹中!

    此计甚是阴损,袁术这是明摆着坐山观虎斗,无论曹操和陶谦谁赢,袁术都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没想到一向愚蠢的袁术居然能想出如此狠毒的计策,这背后莫非是有人献计相助不成?

    然而这个时候不是纠结袁术为何突然变聪明的时候,曹操自进入徐州以来,轻车简从,直逼徐州城下,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夏侯惇甚至还阵斩了徐州勇将曹豹,更是震慑住了陶谦,本以为陶谦会被曹操的兵锋吓得投降,最起码也是割地相让,可又不知道谁劝说了陶谦,让陶谦紧闭徐州城门,坚守不战。

    曹操无奈之下,只得率兵攻城,可徐州城易守难攻,曹操在徐州城下已经围困了七日,依旧是没有将城池给攻下来,而就在曹操十分郁闷之时,他又收到了两个对他十分不利的消息。

    原来陶谦坚守徐州,就是为了等待援军的到来,而事实证明,陶谦在诸侯中的“人缘”还真是不错,已经有两路兵马前来救援徐州。

    北海孔融,连同平原相刘备,引军两万自北而来。

    豫州孔伷,亲提五万大军,自南而来。

    曹操知道,这两拨兵马绝不是因为与陶谦相交甚厚而来,而是为了徐州这块肥肉,都想从中分一杯羹,甚至是一人独吞!

    这样一来,曹操的处境就很艰难了,所要面对的可不止陶谦一人,而是要被四方势力在初期共同针对,曹操就算在收服黄巾之后实力大增,可也无法以一人之力独对四方兵马啊!

    更让曹操忧愁的是,虽然这四方兵马里没有李璟的身影,可李璟的势力恰恰与曹操后方相邻,即便曹操不想去怀疑李璟会不会在自己背后捅刀,可却也不得不防啊。

    相比于刘备袁术、陶谦孔伷等人,李璟才是曹操最为重视的,而此次出兵徐州也是为了日后能不被李璟掌握绝对的压制力,所以曹操才迫不及待地想要拿下徐州,只有这样,自己在面对李璟时才能多几分主动。

    可没想到的,如今自己要面对的,比出兵之前的情况还要恶劣。

    “公达先生,军中粮草还有多少?”

    曹操并没有先询问应对之法,而是问起了军中粮草,要知道曹军此次轻车简从,为的是快速拿下徐州,携带的粮草自然要比寻常行军要少的多了。

    “回禀主公,粮草最多还能支撑二十日左右。”

    荀攸面上闪过一抹忧虑,这次大军出征的粮草调度是他负责的,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曹军只携带了一月的军粮,现在已经消耗了一小半了,而且现在不仅是粮草问题,攻城上也是充满了困难。

    这次曹军轻车简从,根本没带什么攻城器具,再加上守卫徐州的丹阳精兵悍不畏死,曹军数次攻城都是无功而返,而且损失惨重!

    “主公,不如拨给末将一支兵马,前去周围郡县打些粮草回来!”

    大将夏侯惇此时手握腰间宝剑,杀气腾腾地说道,所谓的“打些粮草”就是从徐州百姓手里抢粮,这种事在诸侯混战时最常见不过了,大军所到之处就如同蝗虫过境,走到哪,吃到哪!

    对于夏侯惇的提议,一旁的曹仁也是表示赞同,就连曹操也是有几分意动之色,既然自己是来“为父报仇”的,那就不能心慈手软!

    乱世之中,什么道德仁义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填饱肚子活下来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当兵吃粮天经地义,至于这粮食是从哪里得来的,谁又会去管呢!

    此番曹操出兵,虽然是抱着趁机攻取徐州的目的,但曹嵩之死还是让曹操和一众宗族将领心中充满了戾气,想想也是,任是谁一下子死了爹都会哀伤悲愤,曹操能忍到现在已经是不容易了,而夏侯惇提出的这“打粮”之计,正合曹操心意,不如就借此将心中戾气散发出来,还能得到充足的粮草足以支撑攻城。

    “不可不可,主公万万不可如此行事啊,一旦行此杀戮之事,则徐州终究不得为主公所有也!”

    眼看着曹操就要答应夏侯惇的提议之时,荀攸的声音一下子让曹操从复仇的恨意中清醒过来。

    荀攸身为智谋之士,曹嵩又不是他的父亲,所以荀攸在曹嵩遇害的噩耗传来之后,虽然也表现出了应有的哀痛之意,但整个人却是保持着十足的冷静,因为荀攸知道,整个曹家已经被仇恨充满内心,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人站出来为曹操看清局势。

    打粮之事,虽然利在一时,但危害却也很大。

    曹操是来攻取徐州的,而不是来毁灭徐州的,要是纵容夏侯惇曹仁等人率兵抢夺徐州百姓的口粮,那和之前的黄巾军又有何区别?况且,如此作为定然会让曹操大失徐州民心,徐州百姓受此灾难,同仇敌忾共抗曹军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

    退一万步讲,就算曹操打来粮食并拿下了徐州,徐州百姓怎会轻易归附,曹操攻取徐州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依仗徐州的富庶来快速发展吗,若是百姓不肯相从,赋税徭役,兵马钱粮又从何而来啊?

    之前曹操屠城的消息也是故意放出来震慑陶谦的,实际上曹操轻车简从进入徐州一来一直秋毫无犯,即便是遇到必要经过的城池也是大肆收买人心,所以这一路行来才没有多少阻碍,绝不能在这最后关头将之前的努力毁于一旦啊!

    “公达先生所言甚是,操几乎忘却我等之根本在于百姓,打粮之事从此休要再提!”曹操此时也是醒悟过来,连忙对荀攸拱手谢道,随即又狠狠地瞪了夏侯惇曹仁一眼,曹家基业积攒不易,绝不能因为这么一件事而毁去!

    可醒悟是醒悟过来了,问题却还是摆在那里,军中粮草不足,又有三路援兵将至,曹操必须早点做出应对,要是什么都不做的话,最后完整退出徐州保存实力都是奢望!

    然而面对如此困境,又有何计可施呢?

    曹操的目光从面前众人面上扫过,即便是聪慧如荀攸程昱等谋士,此时也是悄然摇了摇头,显然仓促之间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应对。

    若是强行进攻徐州,功不攻下来还是另说,粮草的损耗和兵马的伤亡也是个大问题,要是久攻不下的话,只能是白白损伤自家的实力啊。

    但若是不再攻城,粮草还是终究不足以维持太久,且刚刚传来的军报上已经清清楚楚地写着,豫州刺史孔伷的五万援军已经将要到来,先锋部队眼看得就要进入徐州界内了,最多还有四五日就能直抵徐州城下。

    况且还有袁术大将纪灵蹲在一旁虎视眈眈,孔融刘备亦在赶来的路上,若是任由三路兵马合围,等待曹军的,就只有死路一条!

    荀攸这时面上闪过一抹犹豫之色,他很想对曹操说一句“主公不如及早退兵为好”,但看到曹操阴沉的脸色之后,荀攸思虑良久还是没有敢说出来。

    他知道,此次曹操出兵徐州不仅仅是为了为父亲曹嵩报仇,更是为了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实力,俗话说有苦自家知,有李璟这么个强势的邻居与曹操共占兖州,曹操的心里可是一天都没有踏实过。

    天下诸侯之中,曹操是最为了解李璟的,他知道,这位少年志在天下,从他夺权张邈、收服黄巾、颁布招贤令的一系列举动就能看出来,他的这位忘年交已经开始了攻伐天下的进程,李璟身为一个少年人都有如此雄心壮志,曹操又岂能落于李璟之后?

    两人之间势必会走向彼此的对立面,这一点曹操心知肚明,所以他才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取徐州之地,为此甚至不惜在春耕之时出征,可见曹操对徐州是势在必得。

    只是没想到,这是曹操的第一次正式出兵,就遭到了如此困难的情况。

    “欲取徐州,必要先将孔伷匹夫的援军给解决掉,若是能够除去孔伷,非但能够震慑住其他援军,豫州也会成为无主之地,我们能够发挥的空间也会大很多,既可以南下豫州,又可以再度攻取徐州!”

    既然曹操不肯退兵,荀攸身为曹操的谋士,自然要为他再谋一条出路,沉思片刻之后,荀攸缓缓道出了一个破局之法,只要能够将一路援军击退,曹操就能将局面打开,而选择击败的这支援军必须有足够的实力,不然只是小打小闹的话根本不足以震慑住其他援军。

    曹操闻言不由得点了点头,荀攸的眼光一向锐利,总能指出解决事情的关键,孔伷确实是这三路援军中实力最强的,要是能解决了他,自然能够大大打击陶谦和其他援军。

    只不过,孔伷援军足足有五万之数,曹操此番出兵总共也不过带了十万兵马,围住徐州四方城池就用了八万兵马,剩下两万还都是辅兵游骑,战斗力和正规兵马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要是分兵去截孔伷兵马,徐州城中的丹阳精兵见曹军分兵,说不定就会出城偷袭,能不能吃得下孔伷的兵马还在其次,要是徐州城外的曹军被偷袭成功,那曹操这一次出兵徐州就要濒临失败了!

    而曹操在考虑过这些因素之后,面上不由得闪过一抹忧愁之色,他刚刚算了算,他能够分出的有足够战力的兵马最多也就是一万之数,以一万曹军对上孔伷的五万兵马,就算孔伷平庸无能,但人数差距在那摆着,想要获胜何其之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