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心理医生不会告诉你的秘密在线阅读 - 第4章 轻微病态心理的秘密(2)

第4章 轻微病态心理的秘密(2)

    评析:

    回答“是”为1分、“否”为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25~40分:说明你对自己信心十足,明白自己的优点,同时也清楚自己的缺点。不过,在此警告你一声:如果你的得分将近40的话,别人可能会认为你很自大狂傲,甚至气焰太盛。你不妨在别人面前谦虚一点,这样人缘才会好。

    12~24分:说明你颇有自信,但是你仍或多或少缺乏安全感,对自己产生怀疑。你不妨提醒自己,你在优点和长处各方面并不输于别人,特别要强调自己的才能和成就。

    11分以下:说明你对自己不太有信心。你有些自卑和自我压抑,因此经常受人支配。从现在起,尽量不要去想自己的弱点,多往好的一面去想。自己看重自己,别人才会真正看重你。

    心理问题25虚荣

    ■不拥有那些好东西,我会受不了

    ■问题描述

    生于小康之家的大郭工作能力不错,但虚荣心很强,在单位没什么人缘。今年春天,大郭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开始了新一轮的求职。由于一般大学的本科学历让他觉得没面子,于是他在校园附近花200元买了一个“北京大学”的假文凭,并凭此混进了一家大公司,四处吹嘘他是北大学子。北京大学毕业生还是比较显眼的,大郭过了一段春风得意的日子。但很快,公司内部组织的同学聚会就让大郭像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原形了。从此,大郭在公司里狼狈不堪,被迫在周围同事的鄙夷的目光中离开了。

    ■问题分析

    虚荣心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与尊重。这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简单地说,所谓虚荣心就是扭曲了的自尊心。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具有虚荣心,虚荣心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经这样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虚荣心强的人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昔日的光荣经历或今日的辉煌业绩,他们或夸夸其谈,肆意吹嘘,或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自己办不到的事偏说能办到,自己不懂的事偏要装懂,一切都是为了抬高自己。虚荣心强的人喜欢炫耀有名有地位的亲朋好友,希图借助他人的光环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对那些无名无分、地位“卑微”的亲朋则避而不谈,甚至唯恐避之不及。

    人为什么会产生虚荣心呢?这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有很多种,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一个人的需要超过了自己的担负能力,就会想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尊心的满足,这就产生了虚荣心。虚荣者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条件,最后造成危害,有时甚至产生犯罪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虚荣者的内心其实是空虚的,他们表面的虚荣与内心的空虚总是不断地斗争:没有满足虚荣心之前,因为自己不如他人而痛苦;满足虚荣心之后,又唯恐自己真相败露而备受折磨。虚荣者的心灵总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虚荣心男女都有,但总的说来,女性的虚荣心比男性强。

    虚荣心是不实事求是,不考虑具体条件,追求虚假荣誉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打肿脸充胖子”。有人把虚荣心的表现分为14个方面,我们平时有没有这种类似的表现呢?

    1.喜欢谈论有名气的亲戚朋友或以同名人交往为荣。

    2.热衷于时髦服装,倾慕西方的流行品牌。

    3.行事、购物喜摆阔气。

    4.不懂装懂,好吹牛。

    5.热衷于追求一鸣惊人的效果。

    6.对名著、影片一知半解,便夸夸其谈。

    7.好表现自己,尤其想在大庭广众之下露一手。

    8.好掩饰自己。

    9.对表扬沾沾自喜。

    10.对批评耿耿于怀。

    11.表面热情,内心冷淡,爱讨好别人。

    12.找对象过分追求长相、门第。

    13.婚礼讲排场、摆阔气。

    14.凡事讲面子。

    虚荣心理,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是妨碍道德品质的优化,不自觉地会有自私、虚伪、欺骗等不良行为表现。其二是盲目自满,固步自封,缺乏自知之明,阻碍进步成长。其三是导致情感的畸变。由于虚荣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需求多且高,自身条件有限不可能使虚荣心得到满足,因此,怨天尤人、愤懑、压抑等负面情感逐渐滋生、积累,最终导致情感的畸变和人格的变态。严重的虚荣心不仅会影响学习、进步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人的心理、生理的正常发育,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虚荣心理的产生及其强弱与个体心理品质、思想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受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及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1.自尊心过强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尊的需要,每个人都喜欢听恭维、赞扬的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本性的显现。如果一个人的自尊心过于强烈,渴望获得别人的重视、尊重和赞扬,而自身又缺乏过人之处,不具备足以令人称道的实力,则不得不寻求其他手段,如借用外在的、表面的东西,甚至是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实力的不足,以此满足自尊的需要。在此过程中,虚荣心理的产生在所难免。

    2.私心过重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私心过重的人会时刻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总希望自己时时处处胜过别人、超过别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常常煞费苦心地借助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虚假的荣誉来掩饰个人的缺陷和不足,以抬高自己,显示自己的“过人之处”。

    3.缺乏自信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虚荣心理的产生往往是那些缺乏自信、自卑感强烈的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结果。某些缺乏自信、自卑感较强的人,为了缓解或摆脱内心存在的自惭形秽的焦虑和压力,试图采用各种自我心理调适方式,来弥补内在的不足,以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进而赢得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和尊敬,虚荣心便由此而生。

    4.处于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易产生虚荣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注重“面子”,是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所谓“面子”,是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的地位,代表着人的荣誉和尊严。注重“面子”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人虚荣心理的产生。

    ■解决之道

    一、改变认知,认识到虚荣心带来的危害

    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这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不图虚名等美德是格格不入的。虚荣的人为了表扬才去做好事,对表扬和成功沾沾自喜,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想方设法遮掩,不喜欢也不善于取长补短。虚荣的人外强中干,不敢袒露自己的心声,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虚荣在现实中只能满足一时,长期的虚荣会导致非健康情感因素的滋生。

    二、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分清自尊心和虚荣心的界限。

    2.做到自尊自重。诚实、正直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而丧失人格。只有做到自尊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虚荣心没有抬头的机会。

    3.树立崇高理想,追求真善美。人应该追求内心真实的美,不图虚名。一个人追求真善美就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就不会徒有虚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同时,要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时刻把实现理想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摆脱从众的心理困境

    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另一面。对社会上的一种良好风尚,就要大力宣传,使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引发从众行为。如果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不正之风泛滥,也会造成一种压力,使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虚荣心理可以说正是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所带来的恶果。例如,社会上流行吃喝讲排场、住房讲宽敞、玩乐讲高档,在生活方式上落伍的人为免遭他人讥讽,便不顾自己的客观实际,打肿脸充胖子,既劳神又伤财,还弄得负债累累,完全是自欺欺人。所以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处理问题,摆脱从众心理的负面效应。

    要正确对待舆论,正确看待他人的优越条件,将其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四、调整心理需要

    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人有对饮食、休息、睡眠、性等维持有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的生理需要,有对交往、劳动、道德、美、认识等的社会需要,有对空气、水、服装、书籍等的物质需要,有对认识、创造、交际等的精神需要。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满足需要中度过的。可人毕竟不能等同于动物,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在某个时期或某种条件下,有些需要是合理的,有些需要却是不合理的。

    ■心理测试

    虚荣心的自我测试

    请选择“是”或“否”回答下列问题。

    1.你经常停留在商店橱窗前,悄悄欣赏自己的身影吗?

    2.你曾经做过整形手术吗?

    3.你曾经动过整形的念头吗?

    4.你定期花钱保养你的指甲吗?

    5.你喜欢欣赏自己的照片吗?

    6.度假回来时,你会向别人展示纪念品吗?

    7.你很注重衣着打扮吗?

    8.你每天梳头超过三次吗?

    9.你喜欢身上戴许多首饰吗?

    10.你偏爱名牌手提箱吗?

    11.你偏爱名牌服装吗?

    12.跟一个邋遢的朋友走在路上,你会觉得尴尬吗?

    13.你希望拥有一些头衔吗?

    14.你花在打扮和保养上的费用超过预算了吗?

    15.你喜欢拍许多照片吗?

    评析:

    回答“是”为1分、“否”为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10~15分:无可否认,你是个虚荣心相当强的人。你对自己的外表非常在意,在他人面前,时刻注意自己的仪容,因为你希望自己永远留给别人最佳的印象。

    4~9分:你有点虚荣心,不过还好,不算很严重,也许你只是比较在意自己的外表和给他人的印象,你仍觉得人生还有别的事比外表更重要。

    0~3分:你这个人,可以说一点儿虚荣心都没有。即使有些虚荣的人会觉得你很邋遢,但是你一点儿也不在乎,宁愿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也不愿花许多时间和金钱在自己的外表上。

    心理问题26嫉妒

    ■一想到别人比自己出色,就十分不满

    ■问题描述

    小雅发现,自己越来越讨厌同屋的小芹了。一年前,小雅和小芹同时从学校毕业,分配到这个单位。她们住在同一个宿舍里,很快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芹活泼开朗,小雅秀丽迷人,二人都不乏追求者。半年后,小芹有了一个人人羡慕的男朋友,而小雅还是名花无主,这让心高气傲的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慢慢地,小雅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芹却是那个令人讨厌的美丽公主。小雅总觉得,是小芹抢了自己的风头,于是经常对她冷眼相待。前两天,小雅得知与自己资历相当的小芹竟然升职了,更是痛不欲生,她简直不愿意再看到小芹。

    ■问题分析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良的情绪。别人的身材、容貌和日益显示出来的聪明才智,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其他如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有关社会评价的各种因素,也都容易成为人们嫉妒的对象。

    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它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引发攻击、诋毁行为,不但危害他人,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还会摧毁自身。地位相似、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人之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它是人们普遍存在的病症。从本质上看,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无论是何种形式和内容的嫉妒,都有害于正常的人际交往及健全的社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别人的嫉妒,或自己也在不知不觉对别人产生嫉妒之心。被嫉妒的人常常是自己周围熟识的人。有时,明知道嫉妒是不应该的,却无法消除。

    嫉妒是心灵的地狱。嫉妒的人总是拿别人的优点来折磨自己。别人年轻他嫉妒,别人长相好他嫉妒,别人身材高他嫉妒,别人风度翩翩他嫉妒,别人有才学他嫉妒,别人富有他嫉妒,别人的妻子漂亮他嫉妒,别人学历高他嫉妒……德国有一句谚语:“好嫉妒的人会因为邻居的身体发福而越发憔悴。”所以,好嫉妒的人总是四十岁的脸上就写满五十岁的沧桑。

    好嫉妒的人往往自大。因为自大,想高人一等,所以就容不下比他强的人。看到周围的人有超过自己之处,要么设法去贬低,要么设置陷阱去坑害对方。

    好嫉妒的人必然自私,自私的人必然嫉妒。嫉妒和自私犹如孪生兄弟。法国作家拉罗会弗科就曾说过:“嫉妒是万恶之源,怀有嫉妒心的人不会有丝毫同情心。”“嫉妒者爱己胜于爱人。”因为嫉妒,他不希望别人比自己优越;因为自私,他总是想剥夺别人的优越。好嫉妒的人从来不为别人说好话。好嫉妒的人,因为容不下别人的长处,所以他就通过说别人的坏话来寻求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好嫉妒的人没有朋友,因为他容不下别人的长处,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他就把所有的人视作自己的敌人,以冷漠的目光注视别人。

    嫉妒害己又害人。从自身来讲,嫉妒伤身,嫉妒使人把时光用在阻碍和限制别人上,而不是潜心于自我的开发。嫉妒者的流言、恶语、陷害、阻挠、拆台、造谣等,往往对被嫉妒者造成恶劣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庞涓嫉妒孙膑、李斯嫉妒韩非子、潘仁美嫉妒杨令公等,都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结束。总而言之,嫉妒不仅折磨自己,也危害被嫉妒的人。中国古代有副对联,叫做“欲无后悔须律己,各有前程莫妒人”。希望好嫉妒的人经常诵读此联,不断地反省自己,改善自己的品性。

    嫉妒如此可怕,又如此不能割舍,我们不能期待消灭嫉妒,但要把嫉妒的力量转化为建设性的行动能源。这样,我们就真正战胜了嫉妒。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影响深远的20世纪思想家之一伯特兰·罗素在《快乐哲学》一书中谈到嫉妒时说:“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扩展他的大脑一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

    其实总的说来,嫉妒的建设性大大超过破坏性。我们之所以总是把它和破坏性连在一起,是因为我们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关于妒忌的案例都比较极端,令人震惊。然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嫉妒是功不可没的。出于嫉妒,人们奋发图强。过去,我们古老的文化为我们赢得了许多嫉妒的眼光。当嫉妒者悄悄追赶时,我们还在洋洋自得。今天,环顾四周,突然发现我们已经掉队了。为了和世界“接轨”,我们还得学英语。我们嫉妒了,于是我们跑步前进。这就是嫉妒的力量。

    对于个人来说,战胜嫉妒需借助于自身思想的成熟。幼儿会毫无顾忌地表现嫉妒,而成人在不断的交往中学会了人际间的基本规则,懂得了破坏性的嫉妒于人有害,于己无利。对无法改变的事实,如容貌、身材等,属父母所赐,理当珍惜,无需朝着玛莉莲·梦露努力;而对气质、能力等与后天努力密切相关的事情,我们尽可以去嫉妒别人,找出差距,迎头赶上。当你理直气壮地说“我嫉妒”时,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战胜了嫉妒。

    跟其他情绪一样,嫉妒也是一种本能力量。嫉妒作为一种本能反应,在不同年代、不同文化中都根深蒂固地存在。曾经在一些非洲部落流行一夫多妻制,那里几乎都有一条准则,规定丈夫要不偏不倚,对他所有的妻子严格地平等分摊宠爱。妻子们的个人茅舍围着丈夫的茅舍排成半圆形,她们都注意着,丈夫是否在某个妻子那里多待了一小会儿。

    在现实生活中也充满了嫉妒。几乎任何事物,只要是别人有自己没有,但又渴望拥有的,都会成为嫉妒的导火索。嫉妒的发生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即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如果人的眼光只盯着自己,他是不会知道什么叫嫉妒的。有些学者认为只要人与人之间有不平等存在,就会有嫉妒繁衍的土壤。

    ■解决之道

    一、有自知之明,能客观评价自己

    当嫉妒心理萌发,或是有一定表现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从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当认清了自己后,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二、胸怀大度,宽厚待人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前,当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一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的品德深表钦佩。

    三、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

    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是说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正像嫉妒者随时随处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比起别人得到的欢乐来,我的那一点儿快乐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于痛苦、嫉妒之中。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何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自己来调整。

    四、少一分虚荣心就少一分嫉妒心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有嫉妒心理的人,其实就是要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心理的需要,所以克服一分虚荣心就少一分嫉妒心。

    五、自我转化法可以消除嫉妒心理

    嫉妒可以使一个人萎靡不振,如果合理地自我转化,不把时间浪费在抱怨外在环境上,就能变嫉妒为发奋图强。作家爱德蒙德·威尔逊在看到同行写的《伟大的盖茨比》时,非常嫉妒其对戏剧场面的营造。但他马上将嫉妒转化成发奋,写出了许多充满激情、技巧高超的作品。

    六、自我抑制和自我宣泄

    嫉妒心理也是一种痛苦的心理,当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时,用感情的宣泄来舒缓一下是相当必要的,这可以说是一种顺坡下驴的好方式。

    在这种发泄还仅仅是处于出气解恨阶段时,最好能找一个知心的朋友或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却能中断这种发泄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还可借助各种业余爱好来宣泄和疏导,例如唱歌、跳舞、书画、下棋、旅游等。

    ■心理测试

    嫉妒心理的自我测试

    请选择“是”或“否”回答下列问题。

    1.你熟识的人成就很大时,你会生气吗?

    2.你是否感到其他人生活得更舒适?

    3.你想占有朋友的东西吗?

    4.你想占有亲戚的东西吗?

    5.假如你的配偶在看他(她)先前的朋友或者情人的照片,你会伤心吗?

    6.你是否担忧自己的配偶还爱着他(她)先前的情人?

    7.你是否坚持要了解自己配偶的全部经历和做过的事?

    8.假如别人赞美你的配偶,你会不安吗?

    9.你是否嫉妒别人的生活?

    10.你是否嫉妒别人的家?

    11.你是否嫉妒别人的性生活?

    12.你是否嫉妒别人的衣服?

    13.你是否嫉妒别人的工作?

    14.你有没有讲过自己朋友的坏话?

    15.假如朋友外出游玩而没有邀你一起去,你会伤心吗?

    评析:

    回答“是”为1分、“否”为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10分以上:你的生活确实已经遭到嫉妒心理的破坏,它已损害了你与他人的关系,你对自己的一切逐渐产生不满。在嫉妒心理产生潜在的、更大的危害之前,你的确应该努力控制一下它的发展。

    4~9分:你有较强的嫉妒心,但这并不是你生活中唯一的情感。嫉妒心影响了你与他人的关系,影响了你对他人的感情,但它并没有主宰一切。假如你能够予以克服,一定可以从中获益匪浅。

    3分以下:在你的生活中,嫉妒心所产生的作用十分小,属于合理的、自然的人类情感。

    心理问题27空虚

    ■算了,就这样,没啥干头了

    ■问题描述

    王某是个男孩子,正在上高一,家庭生活富裕,经商的父母每天给他许多零用钱,用完了还可以向父母要,用多少要多少。他自己说,学习完全是为了父母,自己根本不想读书。他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试好坏无所谓。节假日成天闲逛,毫无目的地东遛西转,整天感到无聊、无事、无奈,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似乎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能让他感兴趣的事情。没有兴趣,没有欲望,没有爱好,也没有精神,更没有目的,凡事与己无关,自己也根本不想操什么心,看到期末自己的成绩单上红灯高挂却无动于衷。有时他对目前这种心态也很苦恼,但木已成舟,无可奈何。

    ■问题分析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里不充实的表现。空虚心理其实是一种社会病,存在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不良心理。

    心里空虚的人不思进取,没有奋斗目标,自然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他们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常常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虚、寂寞难忍。空虚者常常寻求刺激,比如抽烟、喝酒、赌博、闹事等,以此来消磨时间、摆脱寂寞。有的空虚者甚至会偷盗、抢劫、奸淫等,走上犯罪道路。

    人们通常是因为下述两种情况而空虚。

    1.物质条件优越,没有生活忧虑。此类人习惯了满足与享受,看不到或懒得思考人生意义所在,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从而整日安于享乐、无所事事、空虚度日。

    2.人生目标不切实际,遭受现实打击。有的人心比天高,目标不切实际却又不懈追求,当目标无法实现时,感觉饱受挫折,心灵便虚无空荡,一蹶不振。

    空虚是一种病,是一种危害健康的心理上的疾病,是指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寄托,没有精神支柱,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空虚的心理,可来自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能力过低的估计;或是因自身能力和实际处境不同步,陷入“志大才疏”或“虎落平川”的窘境中,而产生无奈、沮丧、空虚之感;或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识,以偏概全地评价某一社会现象或事物,当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分地讲求个人的得失,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心怀不满,万念俱灰;或是因退休、下岗、失恋、工作受挫、投资失误、经济拮据等导致失落和困惑。

    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遇到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问题,也就必然会有喜有忧、有得有失。人要有点精神,要有所追求,要有精神支柱,要有一种献身精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就要求人们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问题,都应该沉着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实事求是地应对一切。人老了,退休了,还可奉献余热;下岗了,可以再求职,以此作为人生拼搏的第二起点;工作受到挫折,投资失败了,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将其视为成功的“奠基石”,审时度势,东山再起。总之,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充实自我,战胜空虚,就一定能迎来精神和事业上的光明。

    ■解决之道

    一、及时调整生活目标

    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二、要有一定的志向

    有志向才会有追求和拼搏,才会体验到拼搏的乐趣和成就感,才会珍惜生命。但是要注意志向的现实性:志向太低了无需努力,也不会去努力;志向太高了难以奋斗,也无从奋斗;到头来仍然是没有努力和奋斗,空虚度日。所以志向一定要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符合。

    三、要改变懒散的习惯

    因为懒散,不想有所追求,无所事事就会胡思乱想、寻求消极刺激,自然空虚。因此,要在生活中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逐渐养成勤劳的习惯,从劳作中获得乐趣,心灵才会充实而不空虚。

    四、求得朋友支持

    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予力量和支持,给予同情和理解。只有在获得很多人支持时,你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五、读几本好书

    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六、忘我工作

    劳动是摆脱空虚的极好办法。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七、转移目标

    当某一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转移目标,如除了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困扰的心平静下来。当有了新乐趣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去迎接丰富多彩的生活。

    八、要多与人交往

    与人交往,相互启示、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心灵将得到熏陶和充实。但要注意,交往对象不能也是空虚者。这样的人只能使自己更加空虚,甚至造成不良的后果。

    ■心理测试

    空虚心理的自我测试

    请回答下列问题,对符合自己情况的画“√”,反之画“×”。

    1.不常与友人交往。()

    2.没什么特殊的爱好。()

    3.不大喜欢单位(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事(同学)。()

    4.经常与家庭成员发生口角。()

    5.吃饭时不感到愉悦。()

    6.对工作(学习)感觉很痛苦。()

    7.常常一有钱便购买东西。()

    8.对将来并不怎么乐观。()

    9.无论干什么都不觉得高兴。()

    10.不大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

    11.经常埋怨单位(学校)离家太远。()

    12.虽然生活不错,却不大快活。()

    13.常常因零钱少而感到不满。()

    14.常常想换工作单位(学校)。()

    15.认为各方面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评析:

    “√”为0分,“×”为1分。得分为0~2、3~5、6~9、10~13、14~15,则空虚度分别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

    9分以下:生活充实度不够,比较空虚。对生活和工作多有不满,难以感觉到生活的乐趣。但因态度坦诚,从而表明这种人具有改变生活、工作现状的愿望。有这种愿望还应认真分析不满的原因,并应积极想办法加以解决。

    9分以上:对生活、工作现状满意,精神上较充实,往往生活态度乐观,充满热情。但如果答题时不够诚实,则说明对生活、工作中的种种不满被隐藏了起来,也许这种人没有改变这种现状的愿望,因此很难自我改善。

    心理问题28浮躁

    ■做事没有恒心,老是半途而废

    ■问题描述

    张某,男,26岁。他主动找到心理医生讲述自己的苦闷:“我近一年来一直心神不定,老想出去闯荡一番,总觉得在我们那个破单位待着憋闷得慌。看着别人房子、车子、票子都有了,我心里慌啊!以前也曾炒过股,倒过一些货,但都是赔多赚少,后来我就去买彩票,一心想中大奖,可结果花了几千元连个响都没听着!后来又跳了几家单位,不是这个单位离家太远,就是那个单位专业不对口,再就是待遇不好,反正找个合适的工作太难啊!后来听说某人很有钱,于是写了信去求援,说自己很困难,可他连信也没回,气得我去信大骂了他一顿,还讲了些威胁的话。为此我心里也确实感到失衡,但这种恶作剧让我解恨呀!反正,我心里就是不踏实,闷得慌。”

    ■问题分析

    “浮躁”表现为轻率、急躁,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浮躁是当前一种普遍的病态心理表现,具有以下特征。

    1.心神不宁。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措,心里无底,慌得很,对前途无信心。

    2.焦躁不安。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在与他人的攀比中,更显出一种焦虑的心情。

    3.盲动、冒险。由于焦躁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要能赚到钱,违法乱纪的事情也敢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违法犯罪事件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产生浮躁的社会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时期,每个人都面临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感到很难把握自己的未来,患得患失、焦躁不安、迫不及待等情绪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产生浮躁的个人原因是攀比,我国的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的人较早获得成功,有的人却迟迟没有什么进步,于是攀比在所难免,往往造成浮躁心理。攀比导致有的人对社会生存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但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

    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与我们所倡导的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的精神相对立,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发展极为有害,必须加以克服。

    在当代中国,浮躁心理尤其成为青少年的通病之一,常表现为行动盲目,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见异思迁,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歌星挣大钱,就想当歌星;看到企业家神气,又想当企业家,但又不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学习。还有的孩子兴趣爱好转换太快,干什么事都没有常性,今天学绘画,明天学电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最终一事无成。

    青少年浮躁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长的影响。在社会变迁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甚至无法适应,表现出患得患失、心神不安、急功近利,于是出现急躁的心态,这种心理往往会影响到子女。

    2.与遗传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容易急躁。他们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

    3.意志品质薄弱。有的父母只知道给孩子灌输知识,却不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因而造成有的孩子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

    为了改变孩子的浮躁心理,父母应指导孩子注意以下问题。

    1.教育孩子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这点对于防止孩子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父母在帮助孩子立志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志要扬长避短。有的孩子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心血来潮,或看到社会上什么能挣大钱,就想做什么。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父母应该告诫孩子,只有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目标(最好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的特点),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二是立志要专一。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父母要告诉孩子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

    2.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一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先思考,后行动。例如,出门旅行,要先决定目的地与路线;上台演讲,应先准备讲稿。父母要引导孩子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做这个吗?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手段具体化。二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儿一点儿分开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累积到最后即可达到目标。

    3.有针对性地“磨炼”。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炼”孩子的心理。如指导孩子练习书法、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和韧性。此外,还要指导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例如,做事时,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把事情办糟”,“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孩子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磨炼,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4.用榜样教育孩子,身教重于言教。首先,父母要调适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为孩子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其次,鼓励孩子学习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优良品质,并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培养勤奋、刻苦、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解决之道

    一、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主要方式。比较要得法,要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否则就无法去比,得出的结论也会是虚假的。知己知彼就不会出现心理失衡现象,不会产生心神不定、无所适从的感觉。

    二、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控制情绪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好方法。如你可这样暗示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处境,总会有一种最好的选择,我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决不让情绪来主导我的行动,只要我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就是一个战无不胜、快乐的人。

    三、要有务实精神

    做事要有开拓、创新、竞争的意识,更要有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的务实精神。开拓当中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

    四、遇事要善于思考

    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命运应掌握在自己手里。道路就在脚下,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心理测试